老年人缺钾吃什么好
?
五子登科柏
盛夏时节,烈日炎炎,轻风拂面,蝉鸣阵阵。
7月24日上午,记者徒步行走于韩城司马迁祠,穿过芝秀桥,踏上司马古道,攀登九十九级台阶,抵达北宋时期的祠院区。这里的古柏参天,左侧的一棵树龄800年,右侧的一棵890年。
继续前行,拾阶而上,祠院后方便是司马迁墓。墓顶之上,一棵古柏傲然挺立,枝叶散开,苍劲有力,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。
树干上挂着一块红牌,详细记录着:古树为侧柏,属于柏科,树龄1700年,保护级别为特级,养护责任单位为韩城司马迁祠。据韩城市林业局编纂的《古树名木》记载:树高9米,树冠东西长9.5米,南北长10.5米。
古柏周围,一圈小树环绕,为后人所栽。古今柏树,形成柏林,遮天蔽日。虽为炎夏,却不是很热。
不管远观还是近看,墓冢形如砖砌的蒙古包。绕行一周,中间有一圈方砖雕刻,上面有花卉图、八卦图。细看发现,上部、中部还有两道铁圈,以加固墓冢。墓碑上刻有“汉太史司马公墓”七个字,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。
讲解员薛越向游客娓娓道来墓与柏的渊源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,他所著的《史记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因其受过宫刑,按照传统习俗不能入祖坟,后人便将其埋葬于此。向西望去,不远处,塬上的华池村和高门村那里,便是司马迁祖先的坟茔所在地。西晋永嘉四年,即公元310年,汉阳太守殷济奏请晋怀帝司马炽,为司马迁“建祠、立碑、树垣、植柏”。
“最初的墓冢是什么样子?还有,树怎么长在墓冢顶端?”有游客好奇地问。
“最初只是一个小土包。按照习俗,柏树植在墓冢旁边。”薛越回答。
“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棵树,树干被圆形墓冢包裹住了。也可以这么说,树干已被保护起来了。”停顿了一下,薛越接着说。
关于墓冢的蒙古包形状,薛越解释说,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令修建,因此带有元代风格。清朝时曾有一次大的修缮,据说打开墓穴时,发现树根已将墓棺紧紧包裹,于是未再深挖,而是将其复原。根据碑石记载,历代对墓冢的保护修葺多达上百次,足见后人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。
墓旁的简介牌上写着:司马迁墓为韩城古八景之一的“太史高坟”,墓冢高约3.08米,周长18米。墓顶的古柏枝分五杈,人称“五子登科柏”。
薛越进一步解释道,明代万历年间,韩城北边的解家村曾出过十一位进士,其中一个家庭有五个孩子,出了三个进士、一个举人、一个贡生。这位母亲以善于培养孩子而闻名,“一母三进士,一举一贡生”的佳话流传开来,“五子登科”的典故也因此诞生。人们将这棵五枝分杈的古柏与“五子登科”的美好寓意联系在一起,寄托了对子孙成才的殷切期望。
古柏周围设有围栏,栏杆上挂满了祈福带和祈福牌,上面写着“学有所成”“学业进步”“考上理想大学”等美好愿望。
一对来自河北的母女在“请福处”驻足。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挑选了一块祈福牌,提笔写上“以后的每次考试都能考一个好成绩”,随后在母亲的鼓励下,虔诚地将祈福牌挂到围栏上。
“请福处”的工作人员介绍,中考、高考、考研季,前来祈福的学生比较多;平时,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,还有老人来。那位年轻的母亲说,“五子登科”的故事非常励志,祈福不仅是一种期许,更是一种激励,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。
探访结束,记者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离开司马迁祠。那棵千年古柏,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,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。
?记者 董献军 张晓玲 通讯员 覃红杰 文/图
来源:渭南日报
编辑:马艾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