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讯:或二季度上市 吉利小型SUV V01官图发布
?雍济时(1901年—1937年),别名熙如,陕西华县(今华州区)人。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,和刘志丹等为同期同学。曾参加北伐战争、中原大战等。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师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师参谋长等职。1936年,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三师第一九四团上校团长。
2025-08-05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此时,国民党陆军第三十三师正在河南信阳整编,雍济时听到消息,立即率全团官兵请缨杀敌,决心誓死效命抗日疆场,受到上级表彰。随着战局日趋紧张,部队开始进入紧急备战状态,雍济时也将行李搬入团部作战室,枕戈待旦,做好准备。
8月13日,淞沪会战展开。第三十三师接到命令,从河南信阳开赴淞沪战场。9月23日,雍济时率部进入浒浦阵地,担任上海外围防御任务。官兵们纷纷写家书,表示誓死保卫祖国、抗日到底的决心。雍济时也深入基层连队,鼓励官兵不畏强敌,誓死守住阵地。他提出决绝的口号激励部下:“以战壕为棺材,以铁锨做利器。”一时在军中被传作警语。
淞沪会战第二个月,日军援兵陆续开到,中国军队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。中国方面在进攻敌据点、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,部队被迫转入防御。9月22日,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蕰藻浜一线。10月6日,日军突破蕰藻浜防线后,连日南进,形势更为严峻。17日,日军向大场以南胡家宅、洛阳桥进犯。中国守军因战线过长,兵力薄弱,加之连日作战,伤亡较大。南大公路被敌军突破一公里,大场前线告急。第三十三师奉命增援大场,雍济时带领部队部署在老人街、凉泾桥一线,与湘军第十八师联结。第三十三师进入阵地后,敌军即以飞机、大炮向其狂轰滥炸。由于大场地势平坦、工事薄弱,官兵伤亡惨重。但雍济时率领全团官兵不气馁,顽强战斗,与阵地共存亡。在雍济时沉着冷静地指挥下,全团官兵顽强阻敌,虽然有重大伤亡,却仍死守阵地不动摇。
10月24日拂晓,日军继续向老人桥第三十三师阵地攻击,老人桥以西阵地一度被敌突破,雍济时立即组织部队逆袭,将突入之敌击退。25日,战况更加惨烈。炮火轰炸中,雍济时颈部受伤,卫生兵为他做了简单包扎,但由于伤口无法缝合,一直流血不止。副官多次劝他到后方医院治疗,鉴于战事到了最后关头,雍济时表示紧急时刻身不由己。再说,部队到了这个程度,早该换防了,说不定增援部队就要到了。没想到这时候却传来蒋介石和顾祝同联合签署的紧急命令:“江湾、大场两据点守备官兵,无命令不得撤退,违者军法惩治。”由于大场的位置实在太过重要,这里失守会导致中国军队整个防御阵地断裂,甚至导致中方不得不再次撤退,因此双方对此地的争夺均十分激烈,战斗已经进入白炽化状态。雍济时看完电报,担心增援部队一时半会难以到来,战况如此惨烈,部队已经面临指挥官严重不足的情况,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,他离开部队,军心会不稳,阵地很可能守不住了,接下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。于是,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留下来继续指挥部队,不管怎样也不能在这关键的时刻离开。为了安抚军心,他大声对官兵们说:“不要被倭寇武力吓到,与敌血战到底,与阵地共存亡。”官兵深受鼓舞。当日,老人桥阵地多次被日军攻入,雍济时率团倾力反扑堵住缺口。25日晚,第三十三师等部队组织反攻,第十四师夜袭仙霞庙,但因日军在火炮和飞机方面的优势,反攻均未能成功。
10月26日,第十八师阵地被日军突破,为避免守军部队被截断,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只得放弃北站江湾阵地,决定转移,另设新的防御阵地。同日,第三十三师奉命向安亭撤退。一路上,雍济时由卫生兵扶着或背着,艰难西行。当官兵200余人安全撤至安亭时,雍济时突然感到四肢瘫痪,再也支持不住了,一头栽倒在卫生兵身边。为了祖国,为了民族,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,年仅36岁。
(本文整编节选自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《陕西抗战人物纪事》一书)
(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)
编辑:马艾莉